吴刚 藏在角色身后

图/受访者提供

“三年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火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在说“达康书记”和他的保温杯;一年前,《庆余年》播出,人们开始谈论高深莫测、狠辣却深情的陈萍萍。人们记住了“达康书记”“陈萍萍”,记住了十年前《潜伏》里的“陆桥山”,甚至三十年前的央视元旦晚会小品“换大米”,演员吴刚的名字却总像藏起来一般

吴刚,他有能力让再小的配角都被人记住,但他不喜欢谈论自己。他说,“你必须要藏在人物的后面”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本刊记者 邱苑婷 发自浙江、北京
编辑 |  杨静茹 rwzkyjr@163.com
全文约5880字,细读约需13分钟


皮相

“民国那种长大褂,有没有?围巾,二几年的那种毛毡帽,有的话都拿来,试试。”

10月初的横店还热着。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妆发,吴刚变成了“陈独秀”。头皮发紧得生疼,没人看得出来——为了粘上假发,两三个人在他头皮顶上细密密紧扎了一圈小辫。若不是被人问询,吴刚也不说疼,走出化妆间前,还乐呵呵和人唠家常,问起桌上的螃蟹——正是吃螃蟹的季节。疼也是演员的福分,得受着,得演好,才对得起这么些人五六点摸黑起床、折腾一上午的努力。

那天下午,吴刚要演一场深冬的戏。服装组拿来一套西装,大致是照陈独秀照片的样子准备的,可和吴刚心里的想法不太一样。他读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历史,觉着那时候的读书人,平时生活里还是穿长袍大褂,不比照相时。

不争执也不急眼,妥妥帖帖和人一说,长大褂来了。

演每个角色前,吴刚早在心里把人物咂摸过无数遍。“一个成熟的演员,要有六套方案来对付”,复杂些的角色,走路睡觉吃饭想,有时梦里也在想。“达康书记”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平头,是他让发型师试了三天试出来的,换过几十上百种,背头不对,偏分不对,寸头也不对……直到试出他想象中的样,“叮”一下,他知道,达康书记成了。

这大概是吴刚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人艺”)多年养出的习惯。

人艺的化妆师不多,演出前在后台,有时候演员要自己上妆、换衣服,自己琢磨怎么体现人物特点。2006年演话剧《哗变》时,吴刚饰格林渥上校,为了习惯军人身姿的笔挺,他戴上背背佳,藏在军装里面;作为B角、和吴刚同演过《茶馆》唐铁嘴(及小唐铁嘴)的杨佳音也还记得,吴刚曾指点自己,演爱抽大烟的唐铁嘴,最好在嘴边多画一点白——

“抽大烟的人就那样!”

若是自觉不像,或是心里的角色还没活,吴刚断然没有自信上场。不少导演都见识过吴刚对角色的诚惶诚恐。

《光荣与梦想》剧组邀请吴刚演陈独秀,他第一反应是“我演不了真演不了”:“我太不像了,陈独秀在历史上是有照片的,你不能糊里糊涂就上了。”直到第二次再试妆,定了新的假发,瞅着镜子里的自己与陈独秀有了几分相似,他应了。

《人民的名义》请他演达康书记,他心想“难”:“我哪见过大官,我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我们人艺剧院院长。”

《夺冠》开机前,导演陈可辛找到吴刚,邀请他演女排教练袁伟民,吴刚第一反应还是“不可能”。当年在电视机前看中国女排夺冠、热泪盈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观众对每个人都印象深刻,但隔行如隔山,吴刚自觉离教练的角色太远,要诠释出当年的辛苦和自豪,“压力特别大,担子太重了。”



“必须走进他的心里”

聊着聊着算是明白了,在吴刚眼里,就没有哪一个角色是不难的。

戏演了多年,按理应信手拈来。这也是外人评价吴刚表演时常用的词,但时至今日,对于角色塑造,吴刚还是绕不开“难”。

说着“难”时,吴刚把眉头皱在一块。被夸哪里演得好,他歪咧着嘴笑,立马变成一个爱贫嘴的北京人:“还行吧?多不容易,我可真不容易。”

演达康书记前,吴刚在网上搜领导开会讲话的视频片段,大大小小全看了,略有几分底,这才琢磨达康书记该设计成什么样、怎么能跟别人不一样——为观众称所道的保温杯、风油精,是这样琢磨出来的。

要让另一个人在自己身上活起来,有时得付出“戏疯子”般的努力。十几年前在云南拍《光荣的愤怒》,吴刚演农民出身的村书记叶光荣,为了找地道农民的感觉,他在云南农户家里住了一个月,上那种“半个屁股露出来”的茅厕,硬生生一个月没洗澡,等回市里冲洗时流下的水都是黑的。有次在街上赶集闲逛,看到有人穿了身旧毛衣,吴刚来了劲,好说歹说求人当场扒下衣服卖给了他——在他想象里,那就是叶书记的行头。

再说演电影《铁人》王进喜,角色还没落定,吴刚已经跑去了大庆油田,天天在博物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晃,感受那帮人的“玩命”。地面往斜下方挖个地洞就住,几十号人挤在一块,早上戴着头盔出去干活,等到中午吃饭,头盔一摘就是饭碗。他还要想象:那头盔里满是汗哪。

油田工人苦,电影拍得也苦。《铁人》是在新疆克拉玛依取景拍的,钻机井架都是1:1的实景,二层台也有二十多米高。

可吴刚天生恐高。身边人开玩笑说,想让他坦白什么事特简单,只要让他站在桌子上,立马什么都招了——更别说扮演王进喜的吴刚要站在井架台上,正值冬天,上面全是冰。

“怕怎么办?怕你也得往前冲。”

有时候,“难”也是讨价还价的筹码。

“如果我接这个角色,你一定要给我时间。”接《夺冠》前,他和陈可辛这样谈了一次,陈可辛说行。照吴刚理想的节奏,这么重要的人物,最好能准备半年以上,但开机在即,他只能在有限时间内飞去女排训练基地,看训练、跟着开会、听教练布置战术。


没多久,剧组开机了。导演问:“吴刚你能不能来拍个全景?”

“真不能拍,一旦要上场的话就完蛋了。”那时他觉得自己连皮毛都没摸到,“一旦有一点闪失,我觉得对这个人物、整个女排都不行。一定要让我心里边说服我自己,说可以上场了。”

他又找到前中国女排队长,大姐在家做了一大桌子菜请他吃,给他看自己的伤,手臂上、腿上,几乎浑身都是。征得同意后他拍下来,想着带到剧组给自己的队员看——她们饰演的第一代中国女排,当年几乎是用命在打球。

可吴刚还没进组。他又收到了导演的消息:“我给你这么长时间行了吗?”彼时剧组已开机小一段时间,导演有些急了:“你一定得来了,不然咱没得拍了。”

吴刚还是不动:“您再给我三天,我再看看剧本。”他也知道“导演跟制片人估计快疯了”,但他坚持“最后一天留给我跟编剧再整个对一下剧本”。

“这是一定要给我留时间的事,我必须走进他的心里。”


融入骨髓的“人艺”

“慢悠悠那样儿。”这样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班长时,冯远征就笑,“折磨他是一件挺开心的事。”

他们是1985级人艺演员..班的同学,那时的人艺演员每天都吃住在一起,是同学更胜似兄弟姐妹。吴刚身子骨硬、柔韧性差,形体课上开胯得老师帮着压,他就躲。老师一看不到吴刚就喊:“吴刚呢?拽过来!”

一群好哥们就嘻嘻哈哈把吴刚揪出来,“压得他直叫唤,‘哎哟’‘哎哟’!”

85级的吴刚、冯远征、丁志诚、高冬平、王刚有“人艺五虎将”之称,进人艺前,他们或多或少有社会工作经验,比如吴刚做过片警、冯远征做过拉链厂工人,考进人艺多半是一波三折,他们因此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演员训练机会。冯远征还记得最初认识吴刚时,觉得他声音特别好,像配音演员或者播音员,才知道他当年确实还考上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吴刚之前也考过中央戏剧学院,三试落选,为了不落下“基本功”,他天天早晨去公园找老大爷吊嗓子——其实那会儿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表演的基本功。

对吴刚来说,年轻时想当演员或许是为了好玩、为了找一条还算有意思的出路,但进了人艺后,人艺就变成了这些孩子的家。

1985年那会儿,老一辈人艺演员还在,林连昆是85级学员班的班主任,还有于是之、夏淳、任宝贤……人艺是有传统的学者型剧院,在他们看来,演戏是一件需要十二分认真、专注、严肃的事,排练厅里挂四个大字,“戏比天大”。戏7点半开场,老演员5点半前全到了,吃饭、换衣服、自己化妆,开场前几分钟所有人都在闭着眼睛默戏,谁想说话都不可能;平时的排练片场也不容半点喧哗,嬉闹聊天会受到老一辈毫不留情的训斥。

开学第一天,林连昆就和85班的学员说:“话剧这行,挣不着钱啊!想好了,你们有半年的时间,还能回去。”

但所有人都留下了,“死磕舞台”。在人艺,每个年轻演员都是从杵大杆、跑龙套做起的,吴刚亦然。他记得自己当时在舞台一边杵着道具,看老前辈们演戏,入迷得动弹不得,“简直呆了。”

《哗变》是人艺公认最紧张的戏之一,台词既多且长,由于从英文翻译而来,西式词汇多,加上是军事法庭戏、人物走位极少,演员说台词的功力稍不到位,就可能让观众看不进去。1988年排第一版时,人艺特地请来了美国的查尔顿·赫斯顿导演,用一个月时间给演员们进行军事训练,排戏时掐着表——赫斯顿导演听不懂中文,全凭秒表卡点控制台词的节奏,而演员,既要掌握台词的轻重语调,又要精准地在一定时间内说完大段台词。

话剧《哗变》,饰演格林渥  图/史春阳

那时,年轻的吴刚演的是气盛急躁的马瑞克,被控告的魁格舰长由朱旭老爷子出演,饰演马瑞克辩护律师格林渥的则是任宝贤老师。回想起来,老一辈人艺演员的游刃有余、气定神闲,吴刚至今仍自觉远远不及。

但演格林渥的愿望,暗暗扎在了心里。等到2006年重排,吴刚如愿以偿,举手投足、一言一语间,俨然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任宝贤的格林渥。

那时人艺还有个自发的传统,前辈去外地演戏,年轻演员会自行商量派出一位跟着前往,专门负责前辈的后勤生活,跑前跑后端茶送水拎包。

“我给夏淳拎了好几年箱子,”吴刚紧接着感叹:

“多大的荣耀哪!”

人艺“团带班”的模式,让他们得以在生活里磨戏,只要有心,在剧院和前辈们吃饭聊天都是熏陶。夏淳导演带了吴刚三个戏,《雷雨》《日出》《北京人》,有次排一小段戏,吴刚走了二十多遍都过不了,夏淳也只是不紧不慢地说,“再来”,“再来”,“再来一遍。”

吴刚后来才明白,夏淳先生是在磨他的性子。之后的很多年里,夏淳每年春节都会给吴刚寄一张明信片,整整齐齐写上一二三四五,“今年又看了你的什么作品、不错继续努力。”

与其说做戏,不如说学的是做人。近二十年过去,老一辈多半退隐,“人艺五虎将”成了中流砥柱,再往下,新一辈的年轻演员陆续登台。

如今轮到吴刚、冯远征这辈人艺演员,做那批继承者的“老师”了。


“师哥”

很显然,作为后生眼中的前辈,吴刚不属于严厉的那卦。

“见人先笑,”在杨佳音的形容里,吴刚总是“笑呵呵的,有礼有节、有板有眼”。作为B角,他与吴刚同演过《茶馆》里的唐铁嘴、小唐铁嘴,演过《日出》里的李石清,吴刚从来都是鼓励为主,但凡指点些什么,也总会说:

“这块儿你今天这么试一下,欸我这也不一定对啊。”

台词可以淡着点说、轻着点说,有数字的地方最好强调数字,有时,吴刚会和杨佳音对比着演示不同处理方式的感觉。后生难免有些毕恭毕敬,尤其对于人艺经典之作,杨佳音习惯先从模仿演起。后来有些剧演熟了,他才偶尔加进一点自己的临场发挥。吴刚若注意到,下台后一定竖大拇指夸:“这好呀。你没问题,你不用照我这来。”

吴刚在人艺有个绰号,叫“师哥”,无论老的少的,见到吴刚都这么叫一声。冯远征至今还把吴刚当大家的班长、主心骨——前些年冯远征父亲过世时,是吴刚组织班里的人去了他父亲的追悼会,像亲兄弟般。不管谁家有事,吴刚一句话,全去了。

冯远征得知父亲病危那晚,吴刚和他正好在演《茶馆》。在向来“戏比天大”的人艺,完成前两幕松二爷的戏份后,冯远征在后台等着谢幕,可知道内情的吴刚急了:

“你还谢什么幕,你赶紧走!”

90年代后,国产电影电视剧市场逐渐兴起,从前只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人艺演员,多少也开始收到外界剧组的角色邀约。与人艺相比,市场化剧组能带来的潜在名利自然高了许多,但对吴刚和许多人艺演员来说,他们有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年9月,人艺都会提前做好来年的排练演出计划,得专门空出来人艺的排演时间,那个时段无论如何都不接外边的戏。吴刚的解释也简单:

“是咱自个儿家里有事。你说家里有事,能不去吗?”

那时候宋丹丹、濮存昕的名字已经被大众所熟知,但吴刚的名字却总像被藏起来一般:

人们记住了三十年前的央视元旦晚会小品《换大米》,记住了《铁人》王进喜、《光荣的愤怒》叶光荣,记住了十年前《潜伏》里的陆桥山,记住了《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庆余年》的陈萍萍,但说起“吴刚”,大概还要上网查查照片才会恍然大悟。

《换大米》

吴刚有能力让再小的配角都被人记住,但他不喜欢谈论自己。只说,“你必须要藏在人物的后面。”聊起演过的戏,聊起人艺的前辈师长,聊起最近看的电影,他都有话可说,但只要聊到自己,他便三言两语草草打发:

“我有什么好说的,嗐说得够多了。”

比如,很少人知道他在中苏边境的新疆、青海西宁度过了学龄前的童年;

又比如,七岁到北京上学后,他曾参加过“文革”后第一届“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后来在《人民的名义》里饰演祁同伟的许亚军,正是他儿时在“银河少年”的小伙伴。

这个神奇的央视少儿艺术团曾出过王菲、大张伟等各种文艺圈名人,饭桌上大家以此打趣他,没大没小的样子,他也不恼怒,红着脸摆手而过:“就玩呗。都小时候的事了,喝酒喝酒。”


无我

但“无我”恐怕是一种作为演员的美德。比起自己,吴刚对外界的一切更感兴趣。

剧组里,他似乎能和任何工种的任何工作人员唠上两句,也都是笑呵呵的。拍摄片场,对戏的年轻演员太紧张,台词说不利索,拍了好几场还不行。导演临时决定换人,现场抓壮丁,一个个试戏,拖了近一个钟头。

吴刚也不急,顺手接过片场导演手中的箱子、让他专心指导群演,然后穿着大褂杵在一边饶有兴致地看。嘴咧得合不拢,老半天不动,浑身肢体动作都写着“有意思极了”,仿佛一个看热闹的闲人。

在人艺训练时,他们就被提醒,要留心随时随地观察,无论菜市场、百货大楼、公交车还是地铁,塑造人物的秘诀都藏在真实的生活里。有时遇上根据观察编演小品的作业,一表演,哪些是坐在屋里空想的,哪些是真切源于生活的,老师一看便知。

不过眼前的片场,年轻人确实太紧张了。后来他满头冒汗地连连和吴刚弯腰道歉:“对不起吴老师,我没演好。”

吴刚没当回事:“没事,慢慢来嘛。”

“怎么样,拍戏好玩不?”他下场后每每要这么问我,仿佛他是横店的东道主,一定要照顾好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受,有时竟不知到底是谁在采访谁。

“要对生活都没情趣,那当不好演员,没戏。”吴刚后来补充。

好比说,在酒店沙发上铺干净的白色浴巾,把酒店套房当成家招待客人。一天工作结束后,吴刚换上了休闲短袖、家居裤,趿拉双酒店拖鞋,头皮顶上紧了一天的小辫也拆了,拿出朋友送的好酒,一脸和气地招呼大家:“今儿在家吃饭,都是家人,别客气。”

助理指着沙发上的白浴巾大笑他洁癖,他不服气地回瞪:“把这收拾得跟个家似的,回来就当回家了,多好。”

他当演员,当一辈子演员,仿佛就是冲着“好玩”去的:

“还想过做别的吗?”

“没有。”

“演而优则导,没想过当导演?”

“没想过,太累了。”

“为什么只想演戏?”

“好玩啊。当演员可以活好多个人生,售货员啊、当官啊,多少个角色留在大家心里了,最后丰富自己的人生。多好玩啊,是不是?”

半晌,他又侧过身来,脸上写着小小的得意:

“怎么样这个答案,你看我答得还算可以吧?”

(参考资料:方子春、宋苗《一颗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梁秉堃《故事中的北京人艺》等。除文中提到的受访者外,特别感谢潘小路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中国人物类媒体的领导者

提供有格调、有智力的人物读本

记录我们的命运 · 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往期精选

九十李泽厚 最后的访谈 | 封面人物

张玉环 从凶手到无罪,被迫缺席的27年

《三十而已》:中产阶层焦虑和独立女性幻梦

专辑:乐队的专访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和购买最新杂志
标签:
Peopleweekly
南方人物周刊 微信号:Peopleweekly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优质自媒体

小编推荐

  1. 1 发动机积碳清理价格(发动机积碳多怎么解决)

    大家好,小乐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发动机积碳清理价格以下问题,发动机积碳多怎么解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需要注意的是

  2. 2 达芬奇密码解析(达芬奇密码pan)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达芬奇密码解析以下问题,达芬奇密码pan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解析:兰登滴的那滴血形成的

  3. 3 为篱下黄花开遍的为(为篱下黄花开遍的为)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为篱下黄花开遍的为以下问题,为篱下黄花开遍的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为:wéi 为篱下

  4. 4 willbe(willbedoing)

    大家好,小乐今天来为大家解答willbe以下问题,willbedoing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will be":[wɪl biː],它是将来时态中的 "b

  5. 5 苏城一周文艺资讯指南|4月15日-21日(文末福利)

    “中国有条大运河”主题画展4月8日至5月7日姑苏藏书楼南广场三楼博约堂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存眷姑苏运河,领略其深挚的汗青底蕴和雄厚的文化

  6. 6 单亲的我一到晚上(单亲的我一到晚上)

    大家好,小美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单亲的我一到晚上以下问题,单亲的我一到晚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你肯定是个自尊心很

  7. 7 文学 | “富春江读书会”之新华大讲堂分享活动开始啦!

    “富春江念书会”暨新华大课堂分享运动起头啦!任何一个城市都蕴含着各自的理念,发生出城市自己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汗青,即所谓的城市文脉。

  8. 8 华为1500左右性价比最高的手机5g(华为1500左右性价比最高的手机5G)

    大家好,小美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华为1500左右性价比最高的手机5g以下问题,华为1500左右性价比最高的手机5G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Copyright 2024 优质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