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三年级现象+三年级教材研读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郑重声明:教材答疑,是教材编委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可以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准确的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合理灵活的开展高效教学活动。感谢新世纪为我们提供的优秀资源,本号只是优秀资源的搬运工。





说说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三年级现象

      如果你是长期关注教育教学的人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孩子在刚入学时“高人一等”,而三年级之后学习成绩却掉队了。而这些孩子往往还在行为习惯,有意注意,学习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这些方面也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问题。这究竟是为什们么呢?

      其实,这个现象大多是因为家长们的抢跑式教育造成的。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对他们的未来都很焦虑,总是喜欢超前教育孩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把“早学”“多学”当成“早慧”。殊不知,教育“抢跑”有违科学规律,对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对于超前教育的危害,教育界早有共识——过早地学习枯燥的知识,会使孩子早早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抢跑式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那么,抢跑式教育对孩子有哪些伤害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接受抢跑式教育的孩子虽然比别人学的早,但是很多时候,因为自身的理解力没有那么强,只是勉强将知识点记住,但是并不了解其中的意思。

     因为抢跑或超前学习,很多知识点会提前学到,所以很多孩子对正规的学校上课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长期以往,对孩子的注意力不利,更不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为抢跑就必然会导致孩子将自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自己正常的兴趣爱好和玩耍得不到保证,有可能造成厌学。孩子长期的焦虑往往会变得焦虑乐观、自信。

    抢跑教育主要依赖父母主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土崩瓦解。三年级学业难度增加,提前量消耗殆尽自然就会导致成绩下降。

     其实,孩子和小苗一样,都是有着自己的生长周期和成长规律的,到什么时间段就要学习什么,父母太早将孩子这种规律打乱,让孩子抢跑,短期来看是会让孩子暂时领先,但是这个成绩是具有欺骗性的,当然不是成绩本身有欺骗性,而是取得成绩的方法不具备可持续性,时间久了自然原形毕露。

     所以抢跑式超前教育太坑人,这个危害会在3年级大爆发,家长们别再拔苗助长了。老师们也要重视那些因这种优越感慢慢变得自负的孩子,别让他们因为自己课程都会了,从而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这样才会减少三年级现象的减少。

三年级上册答疑


一、主题:怎样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教材是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各种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以及在计算时怎样运用这些顺序。

首先,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解答“小熊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钱”时,需要两个算式才能得出结果,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就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先算出4个面包多少钱,再求4个面包和1个蛋糕一共多少钱,理解乘加混合运算每一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合理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此外,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沟通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又如,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大船限坐9人,需要几条船”。要先算出岸上一共有29+25=54(人),再求需要54÷9=6(条)船,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29+25÷9,按照前面所学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加,这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既可以分步,也可以用综合算式,不作统一要求。目的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主题:“混合运算”单元既有计算又有解决问题,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教材将数的运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经历从各种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整数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计算方法。

“混合运算”单元安排了体例基本一致的三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讨论了如何进行计算。

“小熊购物”一课,在解决“胖胖应付多少钱”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淘气和笑笑这样列式的,你看懂了吗”,则是理解乘加混合运算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合理性;“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运算顺序,帮助学生体会建立运算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借助“试一试”中的问题“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把乘加混合运算的经验加以迁移,体会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的合理性,借助“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即解决了实际问题,理解了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为正确合理的运算奠定了基础。其实计算与解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而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基于情境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主题:教材为什么设计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这样的题目?教学时如何把握?

数学理解很重要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将所理解的概念、规律、算式等内容,通过举例的方式做出合理解释。由此本套教材计了“寻找生活中原型”的活动,鼓励学生根据算式说现实中的“数学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促进数学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找原型的形式也不断丰富。本册教材在前几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内容,创设了形如:

1.给出算式,到指定的情境中找原型.

2.给出两个例子引导学生继续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

 

 

这样的活动贯穿整册教材的始终,不失时机地重复出现。教学时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原型、 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切忌用统一的方式评价学生,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算式的含义表述的完整清晰就可以。在教学“50-4×5”这个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结合情境图说明每步表示的意思。如淘气想买5张票,每张4元,他付了5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等。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班级,可以脱离买票的情境,找一些生活中能用这些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沟通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主题:本册教材的“观察物体”与一年级下期的“观察物体”比较,对于空间观念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观察物体”在两个学段都设计了相应的内容。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活动任务是观察与辨认。一年级从不同的角度只观察一个物体,作为基本要求同一幅图不超过3个方向;三年级发展到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观察的角度增加,作为基本要求同一幅图不超过4个方向。

第二学段分为了两条线索,一是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活动任务除了观察与辨认,还包括画出观察到的形状的草图和根据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四年级下册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小正方体的个数在4块(含4块)以内;在小场景下,感觉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六年级上册小正方体的数量增加到5块,并且讨论搭成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最少或最多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在大场景下,感觉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是在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以及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

本单元设计了两个课时的内容。“看一看(一)”首先呈现三个小朋友站在桌子周围从不同角度观察桌面上的一个投票箱的情境。淘气贴近投票箱的后面,低头对着投票箱的上面观察,只看到了投票箱的上面。投票箱的位置在笑笑和妙想的水平视线下,笑笑站在投票箱的左侧观察,可以看到投票箱的左面和上面,妙想站在投票箱的右前方,可以看到投票箱的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材还呈现了四个小朋友观察玩具小熊的情境,要求学生“先想一想”,进行空间想象推理,不仅能根据直观图辨认这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而且还要像乐乐和不马虎那样,说明辨认的方法和理由。“再看一看”是进行实物的模拟观察,让学生对各自的想象、推断进行验证。

“看一看(二)”则是引导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五、主题:观察物体时有的学生观察到4个面,如何解释?

教学时,有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拿着薄薄的日记本观察,能观察到四个面,还有的学生想到如果观察很多面不规则的物体,观察到的就不只是三个面。

像日记本这样比较小的物体,学生在观察时,观察到的日记本的正面和背面,实际上并没有观察到它完整的面,是一种视觉上的误差。因为笔记本比较薄,稍微移动一下位置就感觉不同。所以,需要提醒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物体,被观察物体不宜太小。

如果学生能够想到观察很多面不规则的物体,观察到的不只三个面,他们能够从简单的物体想象到多个面的物体,应该给予鼓励,但不对学生作统一要求。由于学生观察物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空间观念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我们教材中提供的物体都是相对简单的,即学生熟悉的6个面的物体。教材中体验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也并不是一个结论,不需要学生记住,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

六、主题:第四单元“乘与除”中乘除法的口算在教学时如何落实学习目标? 

口算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笔算技能培养的基础,而且对数感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非常有价值。

在乘、除法的口算教学中,要落实好口算学习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学生对乘、除法口算算理的理解

乘、除法的口算算理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计算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在编排时,不仅是对学生口算技能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口算的道理。

 “小树有多少棵”, 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数线与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相结合;二是用一一列举的方式发现其中的规律;三是通过迁移类推,用表内乘法推想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即把20看作2个十,3个20就是6个十,也就是60。

 

 


再如,“需要多少钱”,教材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首先呈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借助加法进行计算,一种借助人民币模型抽象出两位数乘一位数,把整十数和个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把两个乘数相加,初步感受乘法算理。此外,教材还用点子图和表格引导学生理解乘法运算。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算理,要引导学生去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乘、除法口算算理的理解。

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际的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观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正确理解口算算理提供实际支撑。当然,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即可以先说后摆,也可以先摆后说,也可以仅仅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去摆一摆。

2. 把握口算练习题的要求

本单元口算题的内容是乘、除法的一些最基础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呈现的数据都有一定的范围要求。如乘法口算的得数控制在百以的数(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个数除外),同样,除法的被除数也是在百以的数(被除数是整百数的除外)。对于整十数、整百数的乘除法基本控制在能一次进行直接计算的范围内。

3.设计有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乘除法口算基本技能

1)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学生理解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算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口算方法。

2)练习形式要多样,在个人基本上掌握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既可以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练习,也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还可以设计改错练习等。

3)练习的设计还要讲究系统性,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即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

七、主题:教材为什么重视画图策略,教学中对学生的画图有哪些要求?

教材特别注重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并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本册教科书主要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解决问题中,有的学生(图1)把画直观图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手段,用画图的方法直接表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图一

图二


有的学生(图2)先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借助画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再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再如,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很多,看起来比较繁杂,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真正需要的信息往往隐含在情境图和题目的字里行间,很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教科书编写时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方式简洁呈现图中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理解题意。

“去奶奶家”一课中的第一个问题(图3),教材给出三幅学生作品,第一幅是去掉周围无用信息,只呈现了行车路线图,路线图与原图非常相似;第二幅是将第一幅图进一步简化,并标出了各段所需要的时间,看起来更简洁;第三幅图呈现了所有的信息,把折线变成线段。引导学生体会画图要清晰地表达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图   三

  


教学时应注意:一是要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的直观示意图,不求统一; 三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引领学生把自己画的图与主题情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能简单地说清直观图所表示的含义(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是这样的活动需要过程,不要操之过急,逐步会画、会表达即可。

八、主题:教材第45页“什么是周长”安排了一些实物图形,为什么不直接由平面几何图形引入? 

 

“什么是周长”这一内容,教材选择用树叶这样不规则的图形及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封面这样规则的图形引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实物图形抽象出来是几何图形,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规则的几何图形,意图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实的活动先理解周长的意义。如果第一节就学习规则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过早地形式化,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只是一些公式,如果这样对周长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从实物图形出发,还有一点就是周长的产生本身来源于实践,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不仅仅抽象的图形有周长,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的应用。

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九、主题: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之前,教材安排了周长的意义与一般图形求周长的目的是什么?

周长这一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三个特点:

1.强调对周长意义本身的理解。在“什么是周长”的情境中,教材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操作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这些直观的、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2.突出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教材第46页“试一试”中,教材提出了求小公园周长的问题,通过学生解决诸类的问题,主要帮助理解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把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

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含义,并能运用周长概念求一般图形的周长,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特殊计算方法。但教材并没有出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而是呈现多种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另外这样的编排,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十、主题: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作用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使用?

点子图是一种直观模型,相对于情境中的实物原型来说,更为直观简单,能直观体现乘法的意义。同时,有利于理解算理,方便学生动手操作,可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完成学习任务,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时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型。

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引导学生使用点子图理解乘法意义,帮助学生编制和记忆乘法口诀。在本册教科书中再次出现,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道理,在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第四单元“需要多少钱”一课,第二个问题用介绍的方式呈现了借助“点子图”和“表格”进行口算的方法。其中淘气将12×3的点子图平均分成两部分,用表内乘法和加法算出结果,渗透的是“乘法分配律”;第三个问题中的点子图给学生更多形式的分法,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

 

 


 

教学时应注意,一是要给学生在点子图中圈一圈、画一画的机会;二是只要圈画的合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是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的圈画方法都掌握。

又如“蚂蚁做早操”一课,第一个问题要求“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为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第二个问题重点是突出竖式加法里面两个加数的意义,揭示了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含义,即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圈法做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出现书中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学生也可能出现其他圈算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其中第三种圈算方法,有利于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建议让学生仔细观察,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还可以把表格、竖式、点子图进行对应,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点子图中分别表示是哪个计算过程。

 


十一、主题:教材第60页“0×5=?”一课出现“两类问题”: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和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中是否可以用两课时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学生情况作教学安排,可以安排2个课时,比如,可以先集中探索再巩固,也可以“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乘法分别一课时。不过,我们还是鼓励先集中探索再通过练习巩固,因为采用“小碎步”教学法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末尾有0的乘法”和“中间有0的乘法”有内在的联系,本质上都是“用0占位”的乘法算理。教材在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的基础上,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编排了中间与末尾有0的乘法,是为了突出对算理的探究。

十二、主题:第七单元“年、月、日”学生还没有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如何判断平年或者闰年?

关于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教材专门设计了“试一试”帮助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及学习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首先通过整理和记录各年份中2月的天数,发现规律,一般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然后在给出2016年是闰年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表格推算出后面的年份中哪一年是闰年,进一步体会“四年一闰”的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只要求通过推算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如给出某个具体年份是闰年,在此基础上,推算出后面或前面的年份中哪一年是闰年,体会“四年一闰”的规律。教材中“你知道吗”介绍了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只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不要求掌握,也不要求通过计算得出闰年。

十三、主题:学生在学习24时记时法由于生活经验所限,经常会出现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转换的错误,教学时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错误?

24时制是一种现代社会常用的记时方法,随着各种媒体的介绍,学生接触24时记时法的机会也是相当多的。但有一些学生把24时记时转换为12时记时法时,则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有的将16:00转换成下午6:00而不是下午4:00。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钟表为演示工具,经过直观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知道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走一圈是12时,走两圈是24时。也就是说24时记时法是在12时记时法的基础上的发展。

在钟表上进行转换。在一个钟面上,可以根据对应的原则,将13时至24时的时刻标在钟表的外圈,让学生比较清晰地看到13时与1时的对应,14时与2时的对应。然后师生可以直接看着钟表进行互相的转换。经过一定量的直观转换,可以请学生概括互相转换的方法,并能在直观钟面上进行验证。

二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互相转换(如节目预告的电视屏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每天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结合电视节目播放顺序,把播放时间的两种表示一一对应地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没有直观钟表的情况下,发现两种记时制的转换关系。然后安排一些独立解答的“想一想”“填一填”形成的两种记时的互相转换问题。对有些还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引导他们运用画钟面的方法进行互相的转换。

十四、主题:一天的时间划分有标准吗?比如,19时应该是晚上7时,也有人说是下午7时,这个划分有具体标准吗?

1200划分了上午和下午,而下午和晚上则没有明确的区分。“下午7时”,“晚上7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其实在具体情况中也都对,比如,夏季有的地方到了19时还是晚霞满天,这时会说“下午7时”;冬季则早已夜幕降临,这时会说“晚上7时”。这两种说法在特定情况中并不会引起误会。

另外,在数学中,我们关注的是让学生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并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而不必在一些日常用语上下工夫。

十五、主题: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是否要给学生讲用乘法来计算?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个实践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的实际操作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教材特意设计了机灵狗的一句话“我摆来摆去老是乱,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初步探索用符号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感受借助符号表示的简洁性。

因此,本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有序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求出搭配的结果。在教学时,要保证这一基本要求,让所有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对于一些学生,通过课堂各个环节的讨论,他们发现了乘法的计算方法,或者有些学生在校外学习中接触到乘法的计算。对于这些学生,即使他们列出了结果,也可以让他们用画图等策略来进行解释,以进一步内化他们对乘法计算的理解。

十六、主题:教科书为什么突出了用“元、角、分”来认识理解小数的意义? 为什么增加了“能通过吗”这节课?

相比分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过一些小数,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因此,教材安排先学习小数,再学习分数。

“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现实原型,学生生活中接触得较多。因此教科书主要利用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结合购物情境来应用小数。 

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小数简单的计算”,大都在购物情境中进行,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什么数位对齐的道理。

为丰富对小数的认识,教材最后一节还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小数。教科书选择 “能通过吗” 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在用小数表示的“栏杆和汽车”高度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长度、质量等本身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对长度、质量背景下认识小数有一点渗透,只是让学生稍作了解,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解释其意义。到了四年级下册,将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

十七、主题:本册教材“小数加减法”与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定位有什么区别?

三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元、角、分背景下,把元、角、分作为一种生活原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习小数的读、写,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计算等。为了让学生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通过“买菜”“比身高”等多种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出不同背景下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在四年级的学习中,从元、角、分入手,再到相对抽象的小数直观图,最后从小数位值意义的角度探索一般意义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由具体到抽象,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同时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小树意义的理解。

之所以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展开学习,首先,由于购物情境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为学生学习小数建立一个熟悉的生活原型,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小数,有助于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联系;其次,人民币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小数的一种直观模型。换钱等活动(包括模拟的换钱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可直观操作的机会,它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十八、其他问题

1. 主题:学生列综合算时是否必须写脱式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材一般会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7页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教材呈现了口算、列综合算式和竖式直接将三个数连加的方法。这种呈现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连加运算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计算时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教学中,学生直接写出结果是可以的,不要求必须进行脱式计算。

 

2. 主题:教材第19页连加、连减怎么进行验算,需要统一验算方法吗?

有的教师提出连加、连减的验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连续减两个数可以用减两个数的和验算,交换亦是。(2 脱式计算后,再列竖式也是验算。(3)已经列了竖式,可以像以前二年级的方法一样,分别验算。(4)根据加减法关系,一步步倒退回去验算。

其实,验算是帮助学生回顾反思,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验算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养成对自己的结果负责的习惯。

此外,要注重学生多样化的验算方法,学生可以用逆运算来进行验算,也可以再算一遍进行验算。还可以通过用别的方法,比如,第三个问题中,笑笑用“把1000看成900+1”的方法检验原来算式的计算结果,这也是一种验算的方法。因此,学生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方法就可以,不必整齐划一。

3. 主题:教材47页第5题,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再说一说图形的周长时,拼出不规则的图形可以吗?     



    教材设计这一习题,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运用规则图形拼摆、观察、计算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学生出现上图中的这种拼摆方法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只要学生拼成图形并能够说出新图形的周长即可,重在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标签:
xxsxjs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 微信号:xxsxjs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优质自媒体

小编推荐

  1. 1 把视频合在一起的软件(把视频合并的软件)

    大家好,小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把视频合在一起的软件以下问题,把视频合并的软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软件:剪映v4.

  2. 2 电脑下载软件的步骤(电脑下载软件怎么操作)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电脑下载软件的步骤以下问题,电脑下载软件怎么操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确定所需软件

  3. 3 魔兽战士专精哪个好(魔兽世界战士专精哪个好)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魔兽战士专精哪个好以下问题,魔兽世界战士专精哪个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显然狂暴战

  4. 4 偏光太阳镜(偏光太阳镜什么牌子好)

    大家好,小豪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偏光太阳镜以下问题,偏光太阳镜什么牌子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作用不同:偏光太阳镜可

  5. 5 古天乐老婆在哪里(古天乐现任老婆照片)

    大家好,小乐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古天乐老婆在哪里以下问题,古天乐现任老婆照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他老婆已经死了。

  6. 6 钳子的种类(钳子的种类和用途)

    大家好,小豪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钳子的种类以下问题,钳子的种类和用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钢丝钳:是一种夹钳和剪切

  7. 7 活动预告 | 小白研讨会第九期

    你是否在寻找一个朋辈交流的平台你是否需要一个拓展思路的机会你是否盼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脑筋碰撞小白钻研会,等你来列入!“小白钻研会”是

  8. 8 知书达礼丨骑共享单车从北京到天津?全网寻找的“铁腿大学生”,找到了......

    谁把北京共享单车骑到了天津?近日四辆在天津之眼显现的“北京理工大学”专属共享单车激发普遍存眷125公里10小时28分不中止网友们戏称骑自行车

Copyright 2024 优质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