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2682470/answer/368801527

01

其实在先秦文献里,
周武王兄弟几人的名字前面都没有“姬”姓,“姬”姓都是后人加的。

就是在西汉的《史记》里,这个姓都没有加上去。

(子乔按:注意是《史记》原文,不含后人的注,网上有些电子版《史记》是混在一起的,不要弄错。)

先说说为什么一开始都没有“姬”,文王、武王、周公到底应该叫什么?

“伯邑考”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再说说为什么后人在文王、武王、周公的名字前加上了“姬”姓,而“伯邑考”却没有加。

《史记•管蔡世家》云:
文王“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冄季载。冄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子乔按:“冄季载”的“冄”同“冉”,读为“聃(耼)”,音nan2,另说音dan1,本为地名、国名,后为姓氏,又写作“冉阝(冄阝)”、“那”。网上的TXT版、网页版《史记》几乎都误作“厓”,此乃“冄”的扫描识别之误,不少人直接copy,都错了。《史记》一定不要看这种版本啊,至少是中华书局版的PDF吧。)

尽管司马迁也不完全清楚“姓”和“氏”的区别,但《史记》的这种称呼本身,是符合商周习惯的。

当时的“姓”和“氏”是两回事。

“姓”,从“女”从“生”,代表血统。

但是,男人的全名并不能以“姓”开头,而是要以官职、爵位、封地、籍贯、住地、职业等等开头,这些属性中的一部分就形成了“氏”。

如“管叔鲜”,“管”是封地,也是氏,“叔”是排行,“鲜”是私名,他当时可以叫“鲜”、“叔鲜”或“管叔鲜”,却不能叫“姬鲜”。

所以像:
“子受”(纣王)
“姬昌”(文王)
“姬发”(武王)
“姬旦”(周公)
“姜尚”(姜太公)
“嬴政”(秦始皇)、
这些名字,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都是后人按后世的习惯想当然地去追称古人;
而《史记》这种离先秦较近,且比较严谨的史学著作里,是没有这种称呼的。

这些人当时的称呼分别是:
“受(或商王受)”、
“昌(或西伯昌、文王昌)”、
“发(或太子发、武王发)”、
“旦(或周公旦、叔旦)”、
“尚(或师尚父、吕尚,又称太公望、吕望)”、
“政(或秦王政、赵政)”。
(子乔按:请注意秦始皇本人的氏是“赵”。)

不过,女人的名字里却要带有“姓”,这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如“姜原(嫄)(《史记•周本纪》、《诗经•大雅》)。

此即所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这也体现出了妇女的地位:

女人是被男人挑选的对象,这是单向选择,
所以要给女人贴上标签,也即代表血统的“姓”,以供取舍,而男人却不用。

同“姓”之人可能有不同的“氏”,
如“嬴”姓之人可能是“赵”、“秦”、“徐”等氏;
而同“氏”之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姓”,
如“王”氏可能源于“姬”、“子”、“妫”等姓,再如很多人因居于城邑的西门而以“西门”为氏,彼此却未必是同姓。

后来,“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

一方面,“姓”被当作“氏”看待和使用,男人也可以将其加在名字前面了;
另一方面,“氏”被固定下来成为血统的标签,比如父亲以“西门”为氏,儿子就也以“西门”为氏了,哪怕他现在并不住在西门。

到现在,统称“姓氏”,简称“姓”或“氏”。

现在的所谓“姓”,有些如姬、姜、嬴等,来源于先秦的“姓”,有些如赵、管、吕等,来源于先秦的“氏”,有些在秦以后形成,但也大都相当于先秦的“氏”。

《史记•秦本纪》云:“太史公曰:
‘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史记索隐》注:“……生于赵,故曰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因此,总的来说,现在的“姓”主要对应于先秦的“氏”。

这样的话,如果现在问“秦始皇姓什么?”,我们回答“姓赵”、“姓嬴”都可以,看怎么理解和定义。

回答“姓赵”,是理解为按后世的习惯来问,等于是问秦始皇的“氏”是什么。

当然,更完整的答案是“秦始皇是嬴姓赵氏”。

传世文献多有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政”者,如《史记•楚世家》、《淮南子•人间训》。

《北大汉简》中有一篇《赵正(政)书》,亦称“秦王赵正(政)”,这是出土文献。

所以,秦始皇本人为赵氏,已经无可争议。

(子乔按:秦始皇祖先的氏还存在争议,不过,即使其祖先不是赵氏,也不妨碍其本人为赵氏。)

按现在“姓”的意义,我们说“秦始皇姓赵”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按先秦的意义,也可以说“秦始皇姓嬴”,但不论怎样,当时都没有“嬴政”这种称呼。

当然,文学作品为了行文和阅读的方便,可以在叙述中称呼“姬昌”、“姬发”、“嬴政”,
但如果是严肃的历史小说,在人物语言里,仍需慎重地使用这种称呼。

至于学术研究场合,则有必要避免使用这种称呼。

我发现,有些答主使用了“姬昌”、“姬发”、“嬴政”这种称呼,
如果这个问题是属于历史和文字训诂的范畴,而非文学的话,那么这种称呼也是不严谨的。

中国姓氏的源流和姓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专门学问,
这里无法展开,大家请看文后附图所示的李学勤先生的有关文字。
李先生特别提到了,不能称周公为“姬旦”。


02

好了,现在回到“伯邑考”的问题:“伯邑考”这三个字什么意思?

后人对“伯邑考”的解读有很多,
比如以“伯”为爵位或排行,
以“邑”为官职或封地,
以“邑”、“邑考”或“考”为私名等等。

我认为,对“伯邑考”不能孤立地考察,
而必须参照同时期的人名。可以拿来参照的是:

“管叔鲜”、“冄(冉、聃)季载”、“师尚父”、“文考”、“邑考”等。

参照之下不难确定:

2.1、“伯”肯定是排行。

“伯”对应于“管叔鲜”的“叔”。

《史记索隐》:“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

所谓“伯仲叔季”,老大是“伯”,老二是“仲”,老幺是“季”,中间的不论几个都是“叔”。

周武王“同母昆弟十人”中的老幺叫“聃季载”,老三、老五到老九的名字里都有“叔”,则老大名字里的“伯”就肯定是排行了,没有别的解释。

那么,文献为何不称周武王为“仲发”呢?

推测,他本来是叫“仲发”的,但他后来做了太子,又做了王,所以去掉“仲(老二)”字以示尊贵,导致文献中未见“仲发”之称。

(子乔按:某电视剧中,周武王对小美眉自称“仲发”,可见编剧还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老四“周公旦”也类似。

周公对西周贡献极大,被尊为“公”,仅次于“王”,所以习惯上多称呼“周公旦”(子乔按:史上有“周公称王”之说,这里不讨论)。

所不同的是,文献中可以见到“叔旦”之称(《天问》),只是较少,这是其地位比周武王低的缘故。

2.2、“伯”后面应该跟着私名。

伯邑考早死,没有封地,所以不能称为“封地 + 伯 + 私名”。

参照其他九兄弟的全名,“伯”后面也应该跟着私名,但是有两种可能:

(1)、“邑”为私名,“考”为尊称。

参照“师尚父”(《诗经•大雅》、《逸周书•克殷》,即后世所谓“姜尚”者),“师”是官职,“尚”是私名,“父”是尊称;
则“伯邑考”的“考”也可能是尊称,指已故的父亲。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皇:大、美。


周人先祖“公亶父”的名字也是这种结构。

“公”就是“先公”,表明其先祖的身份,“伯”也是这个作用,表明是兄弟里的“老大”。

(子乔按:顺便说一下,商周的“父”、“母”、“子”均不限于生父、生母、亲子,则“考”亦未必都是已故的生父。)

另外,文献中周文王有时被成为“文考”(《逸周书•世俘》、《尚书•泰誓》)

“文”是王号——是生称还是死谥这里不讨论——而伯邑考早死,并没有此类名号,故而只能称呼私名“邑”。

所以,如果仅从构词上看,这么解释“邑考”是可以成立的。

“伯邑考”可能是子侄对他的尊称,后被文献采用。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子乔按:“伯邑考”也可能是周武王对兄长的尊称,长兄如父,详后。)

(2)、“邑考”为双字私名。

在《逸周书•世俘》里,伯邑考被称为“邑考”,与“文王”、“文考”同时出现:

“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惟予冲子,绥文考,……’”

一方面,《世俘》是公认的周初文献,其写作年代与所记之事的年代非常接近。

伯邑考是周武王之兄,按后世的观念,这里似乎不应称之为“考”(已故的父亲),跟“文考”有所不同。

这样看来,似乎可以把“邑考”理解为双字私名,“伯邑考”与“(曹)叔振铎”的构成方式相同,只不过伯邑考没有封地,前面没法加封地名。

然而另一方面,“邑考”又与周武王的“烈祖”一起受到祭祀。

从“太王”到“文王”,都是尊称而非私名,则“邑考”也应是尊称,而非双字私名。

古人每视长兄如父,加之周文王废长立幼,周武王才得以成为太子,而周武王继位时,伯邑考已死;
所以,周武王将伯邑考的地位提升,视同父辈,将其与祖辈父辈一起祭祀,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上面的引文标点无误,似乎可以理解为:

“邑考”在“烈祖”之内。既然可以称“祖”,则称“考”也不为过。

“考”者,“老”也,就是一种尊称。

其时殷商刚刚灭亡,西周的礼制还未建立起来,祭祀的规矩和“考”的用法可能不象后世那样严格。

(子乔按:关于商代和周初礼制不完善,祭祀时存在嫡庶直旁不分、上下贵贱无别的现象,可参看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中“王烈祖”这一句下的注释,以及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

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邑”为私名,“考”为尊称的可能性更大。


03

最后,为什么后人根据自己的习惯,在“昌”、“发”等名字前面加上了“姬”姓,而对“伯邑考”却不加“姬”姓呢?

以《封神演义》为例,全书出现“伯邑考”全名39处,承上文简称“邑考”的98处,承上文简称“考”的1处,合计138处。

除了最后一处,即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称为“姬讳伯邑考”外,前面137处都不加“姬”姓,甚至与“姬昌”、“姬发”同时出现之处,也都不加“姬”姓:

“长曰伯邑考,次子姬发即武王天子也,……与世子伯邑考、姬发,领众军民人等,……”(第十回);
“邑考答曰:‘吾乃犯臣姬昌子伯邑考。’……比干奏曰:‘臣启陛下:西伯侯姬昌子伯邑考,纳贡代父赎罪。’”(第十九回)

当然,根据封神时“姓 + 讳 + 名”的格式,“姬讳伯邑考”就相当于“姬伯邑考”了,如“袁讳洪”即猴子精“袁洪”。

但是,这显然是因为封神时的人名都是这种格式,“伯邑考”不得不加上“姬”姓了。

然而小说的大部分场合,都没有这种需要,
所以都不加“姬”姓,包括与“姬昌”、“姬发”同时出现之处。

这反映出:

1、作者认为“伯邑考”同样是“姬”姓;

2、但是作者持“能不加就不加”的态度。

人们对此有困惑,也是很自然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认为,这里面可能并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东西。

“伯邑考”这个名字确实比较“怪”,在后人往“昌”、“发”前面加“姬”姓之时,他们对“伯邑考”可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是出现了分歧。

当然,后人肯定认为“伯邑考”也是姓“姬”的。

但如果称为“姬伯邑考”,似乎太长,而且更加别扭;
如果称为“姬邑”、“姬考”或“姬邑考”,又无法保证哪个是正确的——单名“邑”或“考”,还是双名“邑考”?

于是,就只好原
标签:
lishi139
历史教师王汉周 微信号:lishi139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优质自媒体

小编推荐

  1. 1 【要闻发布】王子联主持召开相关会议 研究部署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工作

    近日,市长王子联主持召开市生态情况珍爱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向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会议、落实省当局2024年“率先冲破动作”推进会议、市当局第

  2. 2 网络运营是什么(网络运营是什么部门)

    大家好,小豪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网络运营是什么以下问题,网络运营是什么部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网站运营是指一切为

  3. 3 火车停运(火车停运了买的票咋办)

    大家好,小乐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火车停运以下问题,火车停运了买的票咋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3个小时。2、在应对列车

  4. 4 世界微笑日|你在准格尔,笑起来真好看!

    今天是世界微笑日微笑,是最好的沟通体式微笑的背后是平坦、是力量是治愈、是美妙今日份“笑容”已停当请领受这些光耀的“准格尔微笑”

  5. 5 简阳市石桥小学2024年招生公告

    简阳市石桥小学·养正树德·求真育才2024年招生通知为切实做好2024年简阳市石桥小学招生工作,办妥公民家门口的勤学校,知足就近入学需求,凭据

  6. 6 台球案子标准尺寸是多少(台球案子标准尺寸是多少厘米)

    大家好,小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台球案子标准尺寸是多少以下问题,台球案子标准尺寸是多少厘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斯

  7. 7 获取政务资质,链接企业资源——小微托管项目服务机构预报名征集中

    为提高小微企业劳动关系治理和协调水平,从泉源治理劳动关系矛盾胶葛,促进劳动关系协调不乱,广东省人力资源治理协会现面向人力资源办事机

  8. 8 excel表格字数统计(自动计算excel表格数据)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excel表格字数统计以下问题,自动计算excel表格数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首先,打开

Copyright 2024 优质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