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寻迹|馆藏文物背后的隐秘往事

今年1月20日,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获赠了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新海门”号船舶。29年前,邓颖超同志逝世后,按照她的生前遗愿:骨灰不保留,撒入第二故乡天津海河。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部分骨灰撒入海河。16年后的1992年7月18日,邓颖超骨灰撒入海河入海口与丈夫永远相聚,而承担撒放任务的就是“新海门”号。今天的系列报道《百年寻迹·寻迹恩来》刊发第三篇。





百年寻迹·寻迹恩来之三:馆藏文物背后的隐秘往事

2021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的日子,今年也是建党100周年。“新海门”号将在进行装饰、粉刷后,于今年“七一”前夕对外开放展出,纪念建党百年。


“新海门”号的入驻,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吸引到这座世界上唯一一座两位政治家、一对夫妻并建一处的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记者也试图从馆藏7000多件(套)珍贵文物中,寻找驻留在那里,仍然日久弥新,影响我们的那些精神和风范。


01
周总理穿换了领子和袖口的衬衣出访14国


由南到北纵贯市区的天津地铁3号线,经过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北侧时,设有一站——周邓纪念馆站。



周恩来、邓颖超没有子女,这里,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一个家。漫步在纪念馆内,一一浏览属于个人和家庭的遗物,我们发现,他们留下的生活用品有些已经显得破旧:炒菜的锅是掉了把儿的,热饭的提盒是两套拼成一套的,总理的睡衣是补丁叠补丁的,就连白衬衫都是换过领子和袖口的……身为国家领导人,为何日常用品和衣物都是这般模样?经过多方辗转,我们联系上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卫士高振普。


高振普是山东省济宁市人,1961年起在周总理身边担任卫士,直到总理去世。1998年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建成后,他曾多次来到纪念馆缅怀周总理,也曾向纪念馆捐赠过总理的遗物。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高振普清晰地记得,周邓纪念馆里总理穿过的那件睡衣正是自己多年前捐赠的。那是一件蓝..相间的毛巾睡衣,由于反复修补,有些地方的条格都已经模糊了。


高振普说:“总理的睡衣,一般他都会穿上10年甚至20年。有的地方穿坏了以后,不打补丁之前,都由服务员用线‘撩一撩’,就是织补一下。穿得实在是太薄了,就用毛巾贴在里头补上补丁。”


▲高振普(左三)向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捐赠周总理生前穿过的睡衣(周邓纪念馆提供)


在我们看来,衣服旧了换新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高振普老人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厉行勤俭节约,周总理始终以身作则,不仅常年用着破旧的毛巾、穿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旧衣服,就连出国访问前,身边的工作人员想给他添置几件新衣服,他都坚决不同意。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总理出访了非洲、欧洲、亚洲的14个国家。当时,他仅有的6、7件白衬衣还是1954年之前做的,穿了9年,颜色已经发黄,领子起了毛边,袖口也破了。“穿这样的衣服出国访问怎么行呢?”高振普和同事们商量,打算临行前给总理做两件新衬衣,可总理说什么都不同意。


“总理就跟我们说:这衣服还能穿呢,怎么出国就不能穿了?”高振普说。


周总理不同意,谁也不敢擅自做主。怎么办呢?最后,高振普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找到服装店的制衣师傅,请他把衬衣的领子和袖口拆掉,再做一套新的换上。为了美观耐用,特意选用了的确良白布。换好后,他们把衬衣拿回来给总理试穿。总理穿上一照镜子,说:“哎,相当好嘛!你们这个办法不错!”就这样,周总理穿着换了领子和袖口的衬衣,访问了亚非欧的14个国家,为新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外交基础。


▲周恩来生前穿过的衬衣及备用的领口、袖口(周邓纪念馆提供)


从那以后,周总理的衬衣都备有替换的领子和袖口,直到他去世,也没再添置过新衣服。


“总理去世时,也是穿着旧衣服走的。”高振普叹息着说,“因为邓大姐说,总理在世的时候,你们要给他做一件衣服都很困难;现在他去世了,咱们更应该尊重总理的作风,不应该破坏他这个习惯。”最终,大家从总理的衣物中,挑选了几件相对好些的,给总理穿上,送别了他。


▲1970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和西花厅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高振普(周邓纪念馆提供)


02
小收据背后的大情怀



采访中,我们发现了这张由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手写的收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任政府总理,与邓颖超一起搬进..西花厅,在这里工作、生活直到去世。


西花厅院内有不少果树,每到收获的季节,树上果实累累。加上前院有个水榭,为了节约用水,周总理不让蓄水,邓颖超便提议,让办公室的同志们利用坑内的土地种上扁豆、茄子、韭菜、大葱等蔬菜,每年也会有收成。然而,当院子里的蔬果丰收时,邓颖超却坚持要花钱买。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向高振普老人提出了疑问,老人说,一开始,他和同事们也不太理解这件事,但邓大姐还是说服了他们:“邓大姐说她要付钱,我们就说这个还用付钱吗?大姐说‘你们浇地用的水不是公家的吗?’这句话问住我们了。她说,水是公家的,所以这个应该交钱,要公私分明。”


▲西花厅交水电费的收据,右下一张的第一个名字是周恩来


在周邓纪念馆,我们见到了许多类似的收据:周邓二人的党费收据、订政协报的收据、西花厅收费统计表等等。195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工资制。当年,周恩来每月的工资是404.8元,邓颖超是342.7元。他们的工资放在一起,由警卫秘书代为管理。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他们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东西都从工资里支出。高振普告诉我们,当时中央警卫局的管理处是可以给首长们分发肥皂、香皂、清理工具等生活用品的,但周总理从来不让他们去领,而要求家里用的东西一律用他们的工资购买。


“他们俩在公私分明这方面特别注意,你看,水要交钱,电、暖、房租费,这些都要交。本来咱每个干部都有配制订报吗?他不要。每年都是我们按照两人需要的报纸,用他们的工资去订,不要公家拿钱给他订报纸。”高振普说。


▲1960年春,周恩来、邓颖超与孙维世(右二)、周尔辉(周恩来侄子,右一)及身边工作人员等散步留影


03
一声“同志侄”,道出最深切的爱


周恩来和邓颖超不仅是国家领导人,也是周氏家族里的“大家长”,虽然他们没有自己的儿女,但始终关心侄子、侄女们的成长。由于周恩来工作太过繁忙,关心和教育晚辈的责任大多落在邓颖超肩上。


在周邓纪念馆展出的他们与晚辈的来往信件中,有一封邓颖超在1954年1月24日写给周恩来侄子周尔均的信十分引人注意,因为信的开头称呼很奇特:“尔均同志侄”。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周尔均是周恩来堂弟的儿子,邓颖超先后给周尔均写过四封信,前三封都称呼其为“尔均侄”,只有这封信中称其为“尔均同志侄”。这又是怎么回事?我们遍寻资料,终于在周邓纪念馆内部刊物上,看到一篇周尔均撰写的文章《回忆我的七伯七妈》(注:周恩来在周家大排行中行七),其中写道:


我是1953年12月31 日被批准入党的,一入党,我就马上写信给七妈报告……我收到的信是1954年1月24日七妈写来的,这封信应该说回来得很快。这封信也是我终身难忘的。因为这封信里她称呼我“尔均同志侄”,而前面的信都是称呼“尔均侄”。这里有什么不同呢?因为我已经是共产..了,是党内的同志了!


在这封信中,邓颖超不仅称尔均为“同志侄”,更用“至为兴奋”四个字,表达了对侄儿入党的高兴心情,让周尔均深切体会到了“政治上的关心是最大的关心”,也是最大的爱。


说到伯伯和伯母对晚辈政治上成长的关心,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深有体会。周秉德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大女儿,最了解周恩来对亲人们的深厚感情。


9岁时,周恩来就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当时在外地谋生,他作为长子,幼小的肩膀就挑起了照顾两个弟弟的重担。后来辗转东北、天津求学,他跟父亲也是聚少离多,对父亲的思念常常令他伤感。1918年,在又一次跟父亲分别后,周恩来曾在日记里写道:


今早,生父以四点钟行,往南京去……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


1942年7月10日,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因病在重庆红岩离世,享年68岁。而此时的周恩来因小肠疝气发炎刚动过手术,身体较弱,尚未出院。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极重视亲情,向来孝敬父亲,怕他知道这个消息刺激太大,不利于身体的恢复。于是,临时主持南方局工作的董必武就和邓颖超、吴克坚、钱之光、童小鹏等开会商量,一致决定,暂不告诉他父亲去世的消息,待他出院后再让他知道。


同年7月13日,周恩来不顾病体尚未痊愈提前出院回到红岩办事处,问及老父,邓颖超见已无法隐瞒,只好据实相告。周恩来这才得知父亲已去世三天,当即悲痛欲绝,恸哭不止,并严厉责怪邓颖超:“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也瞒我?”邓颖超只好流着眼泪向他认错。


自此,中年失怙的周恩来在忙碌之余,愈加关心弟弟们及晚辈们的生活,肩负起“大家长”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三弟周恩寿身体不好,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周恩来便拿出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资助他们,还把侄子、侄女接到西花厅来生活,因此,周秉德他们兄弟姐妹6人都是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


周秉德从12岁起住进西花厅,在她的记忆里,伯伯周恩来总是忙于工作、来去匆匆,大部分时间都是伯母邓颖超在照顾他们的生活。但是,每逢人生的重要抉择时,伯父总会在百忙中亲自过问,并叮嘱他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一名普通人,把个人的成长融入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去。


▲1951年,周恩来、邓颖超在颐和园与侄女、侄子们合影,孩子由左至右为周秉德、周秉宜、周秉钧


如今已经84岁的周秉德给我们回忆了一件往事:那是1961年,周秉德的大弟弟周秉钧即将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一天,伯伯周恩来把他叫到西花厅,和蔼地问他:“你能不能高中毕业后去当兵?”


周秉钧当时有些想不通,为什么要他去当兵?伯伯耐心地给他解释:“咱们国家今年农村又受了灾,需要劳动力,今年的复员军人都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咱们城市青年应征参军,就可以少抽或不抽农村劳动力服兵役,这不就是支援了农业生产吗?”


听完伯伯的解释,尽管对服兵役没有思想准备,但周秉钧还是点头答应伯伯:“行,我去当兵,不考大学了。”


最终,周秉钧高中毕业后被空军录取,当了一名飞行员,他坚持分配到歼击机部队,飞了近二十年的战斗机,常年在一线机场担负着国土防空的作战值班任务。1965年,周秉德的四弟周秉华也响应号召参军入伍,当了一名伙食兵。


时间到了1968年,国家形势有了变化,周秉德的六妹周秉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报名去了条件艰苦的内蒙古牧区插队锻炼。几年后,由于表现优异,周秉建被推荐当兵入伍,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她分到的部队恰好在北京远郊,新兵训练结束后,她特意进城看望伯伯、伯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没想到,她一进门,伯伯周恩来却对他说:“秉建,我要跟你商量一下,你能不能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回到牧区?”


周秉建一下急了:“为什么?我当兵没有走后门,是我们民兵大队推荐我的。”


周恩来说:“不管是不是推荐的你,毕竟还有那么多知识青年和牧民的子女想当兵,你还是把机会让给他们,回牧区吧。”


周秉建急得哭了鼻子,但最终还是听从了伯伯的建议,脱下军装,回到了牧区,并始终扎根在那里,成家落户,为蒙汉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在今天看来,伯伯周恩来对侄子、侄女的“干涉”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周秉德看来,这正是伯伯廉洁自律、关爱晚辈最深刻的体现。“他自己总是那么艰苦、那样匆忙紧张地工作,无私忘我,唯独没考虑过他自己,我们作为他的亲属,当然应该踏着他的足迹,向他所指的道路去走,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周秉德说。


▲1956年4月,周恩来在..西花厅与侄女、侄子们合影,孩子从左至右为周秉华、周秉和、周秉建、周秉宜、周秉德


在纪念馆,我们还看到了周总理给亲属制定的“十条家规”:


1、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

2、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

3、一律到..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

4、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

5、不许请客送礼;

6、不许动用公车;

7、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

8、生活要艰苦朴素;

9、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秉德告诉我们,这十条家规,并不是周总理特意制定的,而是周家晚辈根据他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总结出来的。这些家规,周恩来没有写在纸上,却真切地写进了后辈们心中。正是受到他的教育和影响,周家的亲属没有一个人因为是总理的亲戚沾过光,他们始终严格恪守家规,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84岁的周秉德接受天津广播新闻中心记者电话采访


04
共用一个骨灰盒,魂魄同归海河水


在周邓纪念馆,我们提出想看一看今年刚刚获赠的“新海门”号船舶,但由于船还在运送过程中,我们没能得见。不过,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另一件与之相关的文物。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木制骨灰盒,在松枝和仙鹤的浮雕之间,镶嵌着一枚邓颖超的遗像。周邓纪念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李勤告诉我们,这个骨灰盒是馆藏一级文物,当年,邓颖超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是捧着这个骨灰盒,乘坐着“新海门”号,在呜咽的汽笛声中,依照邓颖超的遗愿,将月季花花瓣和她的骨灰缓缓撒入海河入海口。



“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用的也是这个骨灰盒。”李勤说。


这让我们颇感意外。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位国家领导人,为何死后会共用一个骨灰盒?我们再次向高振普老人寻求答案。高振普回忆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受邓颖超的委托,正是他和卫士长张树迎一起去八宝山替总理挑选的骨灰盒,“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骨灰盒,价格不是最高的”。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党中央批准将他的骨灰撒向大地河流。1976年1月15日夜里,高振普和张树迎一起,带着周总理的骨灰,乘坐飞机,将骨灰分别撒在了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黄河入海口。


时隔45年,回忆起惜别总理的一刻,高振普依旧哽咽得说不出话。他说,当飞机来到天津上空时,他曾希望能让总理好好看一看海河:“到天津之前,我曾经要求机长把飞机降低一点,把骨灰直接撒在海河里头。他说这个不行,这都是中央规定的飞行高度、速度和投放地点,不能改。所以就在空中把骨灰撒了。”


从土葬到火化,这场深刻的革命,周恩来和邓颖超早就开始实践了。早在1958年11月24日,周恩来就派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去重庆,于28日将当年的红岩墓地平掉还耕,把包括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和邓颖超母亲杨振德等人在内的14口棺木起出火化,把骨灰装入罐中,埋进原墓旁水田边现挖的一个深坑中,不留痕迹,只在田头栽了五棵桉树,立了一块刻有14位去世者名字的小碑,并将那块坟地全部交给沙坪坝公园使用。


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生前也多次提到死后火化并把骨灰撒掉的意愿,高振普回忆说:“总理说,骨灰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活着为人民服务,死了照样为人民服务。邓大姐也说,死人不要跟活人争地盘。中国的土地就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每个人占一平方米,多少年以后,咱们还能给后代留下多少土地?不如把骨灰撒在水里、撒在海里头。”


周总理去世后,高振普回到中央警卫局工作,直到1983年又调回邓颖超身边担任警卫秘书。这期间,周总理的骨灰盒一直由邓颖超的秘书负责保存。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逝世,按照她的生前遗愿:骨灰不保留,撒入第二故乡天津海河。同年的7月18日,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捧着骨灰盒,高振普捧着邓大姐的遗像,一起乘坐“新海门”号,将骨灰撒入海河入海口,完成了邓颖超的遗愿。


我们从天津广播的音频资料库里,有幸找到了当年撒放邓颖超骨灰现场的采访录音,赵炜亲口证实了周邓二人共用骨灰盒的事。


她说:“今天用的骨灰盒,是周恩来总理去世时用的骨灰盒,她(邓颖超)说这样节约,等我死的时候还用(这个)骨灰盒来装我的骨灰。当时的确是按照她的交待收藏起来,然后我每年立了秋的时候把骨灰盒拿到外头通通风,所以总理逝世已经16年了,我们的骨灰盒保护得很好。”


▲1992年7月18日邓颖超骨灰撒放仪式,中间捧骨灰盒者为赵炜,捧遗像者为高振普,身后是“新海门”号(周邓纪念馆提供)


两位新中国领导人、一对革命夫妻,死后共用一个骨灰盒,并且都将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参与了两次撒放骨灰任务的高振普感慨地说,这不仅体现了周恩来总理简朴节约的一贯家风,更表达了周邓两人对天津的深厚感情:“总理说过,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你想两个人1925年之前就在天津搞学生运动,建立觉悟社,在那求学。邓大姐15岁当演讲队长,宣传先进思想,也是在天津。应该说他们的革命起点是在天津,所以对天津来讲他们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才把天津当成第二故乡。”


行走在周邓纪念馆中,用目光触摸每一件展品,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他们在海河岸边挥洒热血青春,在这里萌发革命思想,又从这里起步坚定地踏上革命道路,并最终相爱、相知,携手走过一生的光荣岁月,最终,他们的魂魄又双双回到东流大海的海河。


据周邓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新海门”号船舶运送到馆里之后,他们将对其进行装饰、粉刷,并于今年“七一”前夕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向建党百年献礼。我们相信,当“新海门”号的汽笛声再次在海河之畔响起时,两位伟人定能听到我们缅怀他们的心声,也定会为如今欣欣向荣的天津感到欣慰。


记者 | 巩胜男
编辑 | 韩振

标签:
audiotj
天津广播 微信号:audiotj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优质自媒体

小编推荐

  1. 1 把视频合在一起的软件(把视频合并的软件)

    大家好,小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把视频合在一起的软件以下问题,把视频合并的软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软件:剪映v4.

  2. 2 电脑下载软件的步骤(电脑下载软件怎么操作)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电脑下载软件的步骤以下问题,电脑下载软件怎么操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确定所需软件

  3. 3 魔兽战士专精哪个好(魔兽世界战士专精哪个好)

    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魔兽战士专精哪个好以下问题,魔兽世界战士专精哪个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显然狂暴战

  4. 4 偏光太阳镜(偏光太阳镜什么牌子好)

    大家好,小豪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偏光太阳镜以下问题,偏光太阳镜什么牌子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作用不同:偏光太阳镜可

  5. 5 古天乐老婆在哪里(古天乐现任老婆照片)

    大家好,小乐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古天乐老婆在哪里以下问题,古天乐现任老婆照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他老婆已经死了。

  6. 6 钳子的种类(钳子的种类和用途)

    大家好,小豪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钳子的种类以下问题,钳子的种类和用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钢丝钳:是一种夹钳和剪切

  7. 7 活动预告 | 小白研讨会第九期

    你是否在寻找一个朋辈交流的平台你是否需要一个拓展思路的机会你是否盼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脑筋碰撞小白钻研会,等你来列入!“小白钻研会”是

  8. 8 知书达礼丨骑共享单车从北京到天津?全网寻找的“铁腿大学生”,找到了......

    谁把北京共享单车骑到了天津?近日四辆在天津之眼显现的“北京理工大学”专属共享单车激发普遍存眷125公里10小时28分不中止网友们戏称骑自行车

Copyright 2024 优质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