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无法成为「明朝的马丁·路德」?|腾讯新闻短史记



作者丨赵现海

编辑吴酉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如果从儒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理想来看,王阳明已经在各个方面做得堪称极致了。

这份极致,源于他一直对社会主流保持疏离和批判的态度,从而拥有自己独立而清醒的判断。

一、与科举保持疏离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中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因曾苦读于龙泉山,人称龙山先生,官至礼部左侍郎。王华为人耿直,在担任经筵讲官时,讽喻宦官干政,且诗文隽永,有多部著作。王阳明是王华的长子。

少年时期,王阳明便表现出与一般士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他对当时士人热衷的科举考试保持疏离态度。

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此读书人不惜十年寒窗苦读。但科举制度行之既久,逐渐呈现出僵化的弊端。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由朱熹编订的四书是必考科目,而五经只需要选择一经。在这种制度规定下,明朝士人往往选择一经之后,便不再理会其他四经,每日背诵四书一经,不断演练科举范文,也就是“时文”,却对系统阅读、了解儒家知识体系不感兴趣,更遑论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了。明朝由此出现士人热衷科举,却不甚读书,甚至很少读书的矛盾现象。

对思想体系了解的缺失,使许多士人没有自身独特见解,只是在朱熹思想体系中寻章摘句,亦步亦趋。部分有见识的士人,不愿思想受到束缚,通过阅读儒家原典,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却往往由于与朱熹的经典思想相左,反而不容易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在这种时代风气下,许多优秀士人不能通过考试被选拔,甚至有主动放弃科举者。

♦ 据查继佐《罪惟録》记载,朱元璋设科举的本意不是求才,而是为了消灭天下的“负血气”之人,让他们“秃顶枯髯”将人生空耗在无用之书上。

少年时期,王阳明便问塾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表示反对,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既然将通晓学说作为志向和追求,王阳明便不将所学局限于程朱理学,在尝试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之法而未领悟道之精髓后,王阳明开始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

这一时期王阳明想要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儒家学说,还包括文学辞章、骑射兵法。文学辞章虽然是唐朝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但自宋朝以来,科举考试内容就演变为儒家义理,诗词歌赋成为士人在茶余饭后抒发闲情逸致的个人情趣,受到的关注度大为下降。不过王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仍然对文学辞章很重视,王阳明也在家学环境之下,自幼便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十分杰出的资质和能力,出口成章,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许多回忆王阳明的记述,都记载王阳明“喜任侠”,即热衷于骑射阵仗。王阳明这一爱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明朝在中期以后,逐渐进入多事之秋,不仅蒙古不断发动对明朝的进攻,内部农民起义也时常发生。面对日趋动荡的社会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战争和武备。只是王阳明借助家中藏书丰富的优势,得以遍读兵书,“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培养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

二、与仕途保持疏离

未完全按照社会的轨辙前行,与社会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王阳明得以维持了自己思想的独立,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那便是在会试中名落孙山。

不过,与有些就此愤而放弃科举的落榜士人不同,王阳明对于科举是采取疏离而非离弃的态度。27岁时,王阳明考中进士,先是在工部观政实习,次年观政期满后,改任刑部,被授予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来又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王阳明对仕途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虽然获得了科考成功,但他仍对程朱理学心存疑惑。一时难以从儒家内部寻找解决、超越之道,于是王阳明转而向另外两大思想体系——道家、..,寻求思想滋养。他曾在迎亲途中,跑到道观与道士通宵畅谈,而忘记了娶妻之事;还一度萌发出辞官出世之念,在会稽山阳明洞修炼导引之术。

出仕后的王阳明,并未完全认同现实的政治规则,而是保持着对权势的批判意识。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去世,年轻的明武宗继位,重用与他一起玩耍的宦官。朝中文官掀起巨大的反对声浪,大量朝臣被武宗罢官免职。在这一政治事件中,也出现了王阳明的身影,他为拯救同僚上疏弹劾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几乎死去,而后被贬官到贵州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做驿丞。

在被贬谪之前,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十分散乱,充满矛盾。在贵州偏远的连绵群山之中,他远离了熟悉的江浙繁华和官场喧嚣,与世俗社会愈加疏离,从而得以沉淀与思索,最终将之前所学所思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领悟到理向心求,心若自足便不假外求的道理,将自己从人生的巨大挫折中解脱出来。这一观点与朱熹倡导的心、理二分,以心求理不同,王阳明认为心便是理,理便是心,知行合一,从而将理学从外在追求转为内在诉求,因此,“王学”属于南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黄宗羲《明儒学案》评价王阳明的“心学”,称其最大的作用便是解放读书人的思想,让读书认自信人人皆有获得正确认知(致良知)的能力,人人皆有成为真知灼见拥有者的机会(人人有个作圣之路),不必迷信权威,更不必迷信朝廷圈定的所谓“经典”

这一理念有助于缓解正德时期士人群体在政治打压之下的内在挣扎,帮助他们求得心灵的安宁和解脱,以更为释然的心态面对政治和社会。三年之间,王阳明在龙场不断招收弟子,“王学”开始逐渐形成。三年后,王阳明离开了龙场,不断升迁。龙场的这段经历成为他构建自身学说,也即“立言”的重要转折点。

三、与朝廷政争保持疏离

兵部尚书王琼虽依附宦官集团,但颇有才干,慧眼识人。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他举荐王阳明充任南赣巡抚,弹压那里多次叛乱的边疆族群。南赣地处江西、湖广、福建、广东之间,山岭崎岖,地形复杂,王阳明到任之后,改革兵制,在当地向导引领之下,连破四十余寨,斩首七千余人,稳固了明朝对南方边疆的统治。王阳明在南赣一边用兵,一边讲学,向众多门生传播王学之理。在他看来,通晓儒学真义比用兵平叛更为艰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次年,王琼觉察到宁王朱宸濠有反叛之意,于是升任王阳明为汀赣提督,赋予其更大兵权,从而在江西设下了一支伏兵。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伪造兵部公文,诡称已经调集各路兵马围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同时王阳明又使用反间计,分化叛军内部之间的关系。受到王阳明一系列行动的影响,朱宸濠迟迟未敢离开南昌,十余天后才开始进攻安庆。王阳明趁南昌空虚,攻破此城,并与回师救援的朱宸濠交战,取得胜利,迅速平灭了叛乱。与旷日持久的“靖难之役”相比,王阳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堪称丰功伟绩,因此被封为新建伯。

♦ 明人沈俊绘制的王阳明像

一般儒士能够通过修身以立德,在官场上取得成绩以立功,创建学说以立言,很少能三者兼备。王阳明实现了这一点,堪称完美。兵乱之后,王学又有新的发展,集中在“致良知”理论上,即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良知,人人心中皆有良知,而知行合一便是将良知推广到其他事物之上,从而实现儒家理想世界。

明世宗即位后,王阳明居丧回乡。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对明后期历史影响甚大的“大礼议”,与王阳明思想主张相同的众多好友或门生,都加入“大礼议”中,用王学反对以阁臣杨廷和为首的朝臣所主张的程朱理学,官僚集团内部开始急剧分裂,明后期党争由此开启。

虽然江湖处处有王阳明的传说,但他还是决定远离江湖。王阳明对于这场政治纷争,一直保持着远离态度,即使议礼中人请他发表意见,他也明确表示拒绝。他对于这种政治斗争十分反感,认为朝廷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已经危机四伏的时局上。为此王阳明写诗道:“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家居无事,王阳明继续收徒讲学 

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征召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王阳明在这一地区,采取剿、抚两种措施,先后平定思恩、田州、八寨、断藤峡的叛乱,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明朝对于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肺病加剧,上疏朝廷请求辞官。对此,明世宗未有批复,王阳明于是径直回朝,在归途之中去世。弥留之际,弟子询问他的遗言,王阳明回答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未接到朝廷命令而擅离职守,让世宗十分生气。吏部尚书桂萼上疏弹劾王阳明,认为王学是颠覆程朱理学的“邪说”。世宗于是将王学定性为“伪学”,禁止传播。但嘉靖、隆庆时期,王门弟子仍不断传播王学,并在隆庆时期成功为王阳明..昭雪。万历时期,在王门弟子的推动下,王阳明成功被列入陪祀孔庙之列。回顾王阳明的一生,他一直在思想、政治领域与社会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得以维持独立的思想。

四、王阳明与马丁·路德

王阳明并不孤单。

在同一时代的西欧,出现了一位与他颇为相似的历史人物——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享年57岁。马丁·路德生于1483年,卒于1546年,享年63岁。二人属于同一时代,年龄亦相差不多。

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改革的倡导者,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Wittenberg)诸圣堂门前贴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又称《九十五条论纲》),批评基督教会售卖赎罪券的行为,指出人只有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的宽恕。

马丁·路德与王阳明一样,都主张个人信仰,反对外在束缚。二人在东西方世界的交相辉映,反映出伴随近代世界的历史狂潮缓缓拉开序幕,暴风雨来临前的历史气息,感染到了相隔遥远的不同文明。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时代大潮席卷之前,已受到深深的触动,于是奋而挑战原有的思想体系。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改革的历史潮流,举起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大旗,推动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平民地位的上升,对此后东西方的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堪称早期近代暴风骤雨中,引领东西方文明走向未来的双子星。

♦ 马丁·路德像。他掀起的..改革运动挑战了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路德新教主张“平信徒皆为祭司”,与王阳明主张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可谓异曲同工,皆是要在意识和思想层面打破权力者编织的牢笼。

耐人寻味的是,二人所发动的这场思想革命,对于中华文明和西欧文明的历史影响,最终大相径庭。在中国,程朱理学很快收复失地,仍然是明清时期的正统意识形态,使得中国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国家形态。而在西欧,新教对天主教发起越来越有力的挑战,西欧由此掀起了近代化的世界浪潮,对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世界文明,形成巨大的历史冲击。

这种历史差异,源于近代世界开启之时,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氛围和文明土壤。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与当时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潮流十分契合,从而成为反对教会神权的政治工具,发挥出重大的社会影响。

♦ 顾炎武批评明代读书人只是在把玩“心学”,整天翻来覆去讨论“心学”里的种种概念,却无意将之付诸实践,即所谓的“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与之不同,在明代中国十分浓厚的传统氛围之中,阳明心学的历史影响仅限于思想领域的变革和社会领域的变动,并未对国家体制构成冲击。

♦ 明末之人刘宗周反思阳明心学时说,心学固然有解放读书人头脑的一面,同时也有让认知陷入缥缈不定的另一面,具体来说就是“猖狂者”按自己的喜好来论断何谓“正确的认知”,“超洁者”则只能搞出一堆玄虚之言,等于变相消灭了“正确的认知”

当然,另一方面,..改革引发的..战争,使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战争连绵、动荡不安、政权分裂的状态。与之相比,阳明心学掀起的些许浪花,并未引起巨大的时代波澜,明朝仍然维持了稳定的局面(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节选自《十字路口的明朝》,赵现海著,天地出版社2021年出版,天喜文化出品。有删节,已获出品方授权。大小标题及配图与图说系编辑所增。

作者简介: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明史、长城史与边疆史。



标签:
tengxun_lishi
短史记-腾讯新闻 微信号:tengxun_lishi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优质自媒体

小编推荐

  1. 1 常用灭火器种类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常用灭火器种类及使用)

    大家好,小美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常用灭火器种类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以下问题,常用灭火器种类及使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2 极度恐怖恐怖网站(好恐怖网站)

    大家好,小乐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极度恐怖恐怖网站以下问题,好恐怖网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2、不要害怕啊..

    3、

  3. 3 夏天快到了,小心“汗疱疹”!

    有不少同伙一到炎天,会感应手上奇痒无比,细心一看并不是蚊子的“佳构”,而是米粒巨细、透亮的“小水泡”,一旦挠破还会脱一层皮,这时候

  4. 4 华为新荣耀20怎么样(华为荣耀20这款手机怎么样)

    大家好,小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华为新荣耀20怎么样以下问题,华为荣耀20这款手机怎么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华为荣耀

  5. 5 桌面删除文件如何恢复(桌面删除文件如何恢复正常)

    大家好,小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桌面删除文件如何恢复以下问题,桌面删除文件如何恢复正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从

  6. 6 劳动证明具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有什么用)

    大家好,小豪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劳动证明具有法律效力以下问题,劳动合同有什么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只要证明书是真

  7. 7 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记录)

    大家好,小美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以下问题,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记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幼儿园教案

  8. 8 藏在厨房里的“养肾高手”,每天吃点,大补肝肾,气血也足

    前面可仁在五运六气的展望里说,甲辰年土运太甚,是一个寒湿之年。从五脏与五行关系讲,土与水相制,脾土克肾水,土太甚就会乘水而伤肾。所

Copyright 2024 优质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